【香港經濟日報專訊】現今社會人人追捧「贏在起跑綫」,看重背景和先天優勢,以自身努力、知識改變命運似乎不再讓人信服。但事實上不少領袖人物出身草根,不以個人背景為限。陳樹渠紀念中學的招祥麒校長,在清貧家庭中長大,自資升學的同時不忘供養家人,親身力證起跑綫不應成為逃避的藉口。
「我排行最細,有兩個姐姐、一個哥哥,和爸爸、媽媽,一家六口一起住在觀塘的徙置區。」招祥麒校長直言小時候家中環境非常清貧,如同當時絕大部分的香港家庭。「其實我出世時已算很不錯,有自己的單位,在我之前,只能租住一個小小床位。因為一張床睡不下一家五口,包租公也好好,准許父母在床邊再放兩張凳,凳上加放一張床板。」
回憶起童年,招校長尤其難忘母親在家工作的勤懇模樣。「因為要照顧孩子,媽媽只能把工作接回家做,以幫補家計。那時她會從紗廠將織壞了的衣服拿回家,然後用一部很簡陋的手動絞紗器,將紗綫重新絞成一排,再拿回工廠重新織布造衫。」為口奔馳的生活不容易,亦因如此,家中3個孩子都只讀至小學畢業便要投身社會,為家庭分擔。而作為孻仔的招校長則是唯一可繼續升學的幸運兒。好奇校長是否因當年學業成績特別好,所以得到機會,他卻一口否認。「他們的成績也不是不夠好,只是作為家庭中的大仔大女,他們很自然都有一種責任,選擇工作,幫忙分擔家庭的經濟壓力。」
家中每一位都忙於應付生計,當年讀小學一年級的招校長,自然沒有人可以陪伴接送。「我從家裏出發,到觀塘官立小學,即是由現在觀塘游泳池的位置到牛頭角。那麼小當然不懂得路,母親也不放心我自己去,幸好隔離屋的馮師奶,她的兒子也和我上同一間小學,我就這樣跟着馮師奶和她的兒子一起上學。」過去的鄰里守望之情,讓招校長非常感慨。「小時候沒太大感受,但現在回想,真的很有獅子山下的情懷,大家互相幫忙照應。」
延伸閱讀︰【人物專訪】女校長如何管理傳統男校?聖若瑟書院黃婉芬校長︰年輕人需要被理解
難忘母親清晨心底話
招校長能夠繼續升讀中學,原來在於母親的堅持。「那一天早上,我還在上格床,隱隱約約聽到父母在討論我。爸爸說:『祥麒小學畢業了,是時候出來工作,像哥哥們一樣,出來賣點心。』媽媽卻回說:『家裏已沒有人讀書了,怎樣辛苦也供他繼續讀吧。』」已為祖父的招校長憶述起這段童年往事,語帶哽咽,對母親當年的奉獻感觸不已。「老實說當時我十一、二歲的年紀,還是懵懵懂懂、渾渾噩噩,沒有甚麼大理想,只想將面前每一天過好,或將明天要做的事做好準備。」
招校長的中學時代,未有生涯規劃這回事,他笑言大家都是「自求多福」,也沒有甚麼遠景,只是知道要繼續讀書。燃起他這位理科生求學之心的,卻竟然是位中文老師。「中四的時候,學校來了一位新老師。他並非一般教授中文科的老師,而是一位前私立中學的校長。」招校長口中的非一般老師,名陳彷林,是彷林中學的校長。學校停辦後,輾轉下來到招校長就讀的中學任教。
延伸閱讀︰【職人故事】42歲擔任英華書院新校長 首名非「英華仔」出身
中學遇中文啟蒙老師
「陳彷林老師總是穿着長衫,這對我們來說很新鮮,從未見過有老師着長衫。很記得當時他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小房間,我和其他同學放學後便會買罐頭去找老師一起吃飯,喜歡圍繞在他身邊。」招校長坦言,這位老師當年書教得如何,他已無甚印象,但老師留給他的文人形象,卻一直鮮明。「他很親切,而且他對中國語文的熱愛能感染學生,相處久了,很自然產生一種親厚的師生情誼。」
因為這位中文老師,本為理科生的招校長,從此愛上文言文,甚至以文言文來應考公開試的中文作文。「我的學士、碩士以至博士論文,都同樣是以文言文寫作。」教學多年的他,也曾遇過同樣喜愛文言文的學生。「的確不多,但也有幾位,看見他們答卷、作文都選擇用文言文,我自然有種特別的感覺。」
延伸閱讀︰【網絡熱話】畢業=失業? 畢業生心酸︰Degree只係基本學歷
17歲與同學一起擔泥
招校長前半求學路有賴父母栽培,然而清貧家庭的孩子要升讀大學卻是天方夜譚。「所以我中學畢業後就去做泥水學徒,當時只想着努力學、努力捱,就可以成為師傅,或自己接生意。」年僅17歲的他,和兩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入行,結果最後只剩他一人堅持下去。「真的很辛苦,要擔泥、和紅毛泥、爬竹棚,做到手上的指紋都被蝕掉,兩邊膊頭也腫起來。」這樣幹了兩年多,心想與其這樣苦幹一輩子,決定用知識改變命運。
「家裏環境仍然困難,所以只能靠自己,於是在珠海學院讀兼讀制學士課程。白天工作,晚上讀書。」他的5個學位,全都是這樣讀回來,白天的工作從沒有停下來過。「那時我最享受的是從觀塘坐巴士到旺角上課,因為可以睡一下。」
聽過招校長的奮鬥史,令人佩服其超強意志力,他卻謙稱自己從來沒有宏大志向,甚至在初為人師的日子,也是秉持「做好當天的事」這個單純原則。「到現在我在做教師培訓時,也是這樣對老師說:『雖然現在環境困難,但只要一天還是老師,就要教好一天的書。』」入行執教鞭之時沒有多想,然而工作多年後,從教育上獲得的滿足感,令招校長找到自己的教育理念。「《論語.述而第七》中,子曰:『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於我哉?』就是我的理念。做老師,就是堅持育人、堅持學習新知識。」
延伸閱讀︰【中學文憑試】2018年DSE狀元曾陷情緒困擾 靠貓貓重生轉讀獸醫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身教影響子女
一直勤於進修的招校長,擁有一個學士學位,兩個碩士和博士學位。而與太太的認識,也是來自學校。「當時我讀珠海學院三年級,當上學生會主席,太太則是秘書。」年輕學子朝夕相處,又同樣愛好文史,很快就成為情侶。當年的學生會秘書,不只成為招校長的人生伴侶,更成為他的老師前輩。「太太畢業後就做老師,比我早,反而我當時想找其他工作,一段時間後也沒有合心意的,便把心一橫做老師。」
說起家庭,育有一子一女的招校長語調立即變得溫柔。兩個孩子各有所長,自然令他倍感驕傲。然而年輕時的他教務繁重,更肩負訓練朗誦隊的責任,和子女的相處時間難免較少。問招校長子女的教育是否主要由太太負責,他笑言:「我們有分工,我是以身作則來教導他們。」多年來在工作中兼讀課程,晚飯梳洗過後總是在書房中埋首溫習、做功課,看在子女眼中,的確是個榜樣。
延伸閱讀︰【大學排名】QS亞洲大學排名2022 香港大學重返三甲
只願子女快樂
縱然陪伴的時間不多,但他們的喜好,父親卻了然於心。「我兒子小時候很喜歡巴士,家裏玩具不多,但就有很多巴士模型;也喜歡科學,最愛看《十萬個為甚麼?》,家裏也有好幾套,後來在美國UCLA讀生物工程。小女兒和哥哥不同,她讀文科,但絕不遜色,是當年的文科狀元呢!當年的神科,科大的Global Business也給她offer。但她沒有去讀,去美國找哥哥,讀密芝根大學的商學院。」
面對子女成材,招校長沒有半點邀功,只輕輕道出為人父母的心情。「子女快樂便是我們的快樂,子女的成功便是我們的成功。」
延伸閱讀︰【職場熱話】打工仔後悔無讀碩士 網民:有錢隨時都讀得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圖片:湯致遠、受訪者提供
作者:王嵐
責任編輯:李越樺
Free eNewsletter
You will receive below exclusive information:
- Course recommendations
- Latest learning insight
- Personalised course reminders